陳增濤文集
話說禪宗之(6)禪宗三境

陳增濤

2018 年 4 月 10 日

 


*此文章於2018年04月10日刊登*

  自西元六十八年東漢明帝夢見金人派使臣去西域迎佛建白馬寺,被視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之始。魏晉南北朝四百年分裂動盪的政局為中國這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政治一統國家迎來了一個舶來的佛教,統治階級和老百姓在這個無常的世間尋求安慰與歸宿,這個只有天子而沒有上帝的國度在東漢末年也第一次有了他自己的宗教道教。從西元一百四十八年東漢桓帝的安世高到東晉的鳩摩羅什(344-413)再到唐朝的玄奘(602-664),中土佛教已經累積了豐富的佛經翻譯及寺院的建築。道教所宗的老子及著作【老子】過於政治化和玄妙難懂,雖然為南北朝的文人雅士所喜愛而玄學大為流行,其實很難在老百姓身上引發共鳴。

  但到底中國的傳統是崇尚世俗和實際的。經過了差不多六百年的吸收和消化,佛教在中土慢慢的改頭換面,和傳統的道家思想的碰撞中創新,而出現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的禪宗。傳統佛經文獻浩瀚,不立文字可以理解為和印度的原教義分道揚鑣。從禪宗一祖達摩所傳的【楞伽經】到六祖慧能的獨尊【金剛經】及禪的頓悟,到以禪宗的五宗七派的公案機鋒,代表中土佛教的禪宗可以說已經蛻變成差不多沒有佛經的佛教。除了寺院和禪師的袈裟外,禪宗也越來越多的道家的內涵與色彩。是寺院有大雄寶殿禪師披著袈裟的佛教之外的另一傳承當之無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則是禪宗的頓悟。除了【心經】,所有的其他佛經都以“如是我聞”開端,另一個例外是【六祖壇經】,中國土產的也是唯一的一本佛經。也沒有“如是我聞”做開端, 是另一個佛教漢化的體現。六祖目不識丁,壇經可能是他弟子法海或神會手筆,隱約有道家味道的三重境界,把從此岸渡向彼岸的原佛教出世教義更進一步的拉回到中國傳統的人世間。

  【五燈會元】的一個公案引用了宋代青原惟信禪師闡釋禪宗的三重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六祖慧能的佛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是他對現象世界的悟空,故“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則是【五燈會元】另一個燴灸人口公案中崇慧禪師答一僧人的“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般若智慧的第三境界。用境界替代了悟空,用境界替代了彼岸,宋代的禪宗已經是更漢化和道家味道更濃厚了。